登录  | 加入社区

黑狼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查看: 346|回复: 0

【文艺范·聚焦】传承非遗文化复兴传统技艺

[复制链接]

405

主题

405

帖子

0

现金

黑狼菜鸟

Rank: 1

积分
30
发表于 2019-5-6 12: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澳大利亚

DAzFRAVXNLPc2LaL.jpg
○纸笺加工技艺传承人刘靖

x2Q0wQ0H3LWK7qLQ.jpg
○精美绝伦的木雕作品

○庐州木雕传承人徐明安

○精雕细琢的传统手工艺

○庐州木雕传承人张参忠

○精湛的火笔画技艺

○火笔画传承人刘凯

中华文明世代相传,创造了丰富的中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代相传的智慧、经验凝聚而成的核心工艺、技艺和艺术,深受海内外朋友喜爱。

古城合肥历史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异彩纷呈、独具庐州特色的产品、商品,成就了一批 " 庐州老字号 ",塑造了一批独具庐州味儿的非遗品牌。走进现代生活,这些非遗技艺怎样才能不断传承创新?非遗老字号怎样才能焕发新的光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合肥 " 非遗老字号 " 手工艺的世界,聆听它们的故事,感受指尖上的庐州文化。

铁火绘丹青 笔下有乾坤

很多合肥人的家中都挂过一种特别的工艺美术作品——火笔画。火笔画是合肥的 " 老字号 " 名工艺品,其特征是以 " 铁 " 作笔,以 " 火 " 为墨,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在木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其作品大至数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火笔画 ",又称烙画、烫画。古代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连年灾荒战乱,烙画工艺曾一度失传。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走进民间并且逐步流传开来。

安徽 " 火笔画 " 是江淮地区流传甚广、极具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以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刘祝华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安徽 " 火笔画 " 通过作画工具的革新命名、作画新材料 ( 器具 ) 的使用以及本土题材、内容的创新而形成独立的流派。解放前," 火笔画 " 主要以家族传承、民间作坊等平民化、大众化、实用化的形态生存。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火笔画 " 工艺美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制品自 1958 年开始出口,远销东南亚、北美及西欧各国。

如今已 80 多岁高龄的刘凯是刘氏火笔画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系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刘祝华之子。他自 1956 年从父亲手里接承这门古技,至今未曾丢下。" 那时火笔画还叫烙画,作画的工具也非今日的‘火笔’,而是用炭球烧铁笔烙画。由于炭火烧铁,温度不易把握,我父亲于 1959 年探索改良使用电笔作画。电丝缠铁,形状如笔,灼纸生烟,又由此得名‘刘氏火笔画’。" 刘凯说,火笔画重点在 " 火 " 字上下功夫," 用火如墨、用火如色、用火如水、用火如神,用火的色泽、韵律画出心中的丹青作品。"

在刘凯的笔下,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常是创作题材。他说,火笔画兼具水墨写意与工笔白描之精,既可以展现泼墨山水的潇洒飘逸,又可以表达细笔工撰的精谨雅致。只是耗时不同,同样一幅画作,火笔比之毛笔就要双倍甚至更多的时间。

火笔画在过去,常被绘在饰物器皿之上,为家居摆设锦上添花。古朴典雅的色调,曾一度受海内外青睐。上世纪 50 年代,刘凯与父亲所在的合肥民主木器社,就生产火笔画绘饰的工艺品。

刘凯介绍道,当时火笔画曾一度在海外市场走俏,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刘祝华、刘凯及其弟子等工艺传承人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大展,其作为省、市对外馈赠礼品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目前,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 " 火笔画 ",其保护单位合肥市文化馆通过保存完整的火笔画及其传人的文字、音像资料,并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学术研讨等确保火笔画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建立市级民族民间工艺保护中心,其中设立 " 火笔画展室 ",培养掌握火笔画技艺的后备人才,实现对火笔画传统技艺以及工艺流程的完整保护;通过政府资助或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对传统火笔画技艺和产品的开发、利用,打造 " 安徽火笔画 " 特色 " 老字号 " 品牌。

精雕择一事 细琢做一生

庐州木雕流行于皖、浙地区,主要发起在合肥市肥西县、包河区一带,是综合东阳木雕与徽州木雕于一体的民间独特技艺,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庐州木雕在制作上吸纳了东阳木雕的作派,在风格上沿袭了徽州木雕儒家文化特色的艺术流派,同时大胆创新,在构图、刀法等方面又吸纳了西方雕刻及雕塑艺术的表现方式,使其木雕作品既具有写实性,同时又具有抽象的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庐州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参忠,现为安徽省工艺美术木雕大师。他自 1964 年拜师学艺,至今从事木雕工艺事业已有 50 多年,创作了一批群众所喜爱的木雕工艺作品,培养了一批木雕工艺传人。其作品《八仙过海》入选日本福冈世界博览会,圆雕《包公像》在 " 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评比 " 中获得大会表扬奖,大型木雕组雕《包公》被安放在合肥包公园碑廊景区,受到中外游客的好评。

1980 年,35 岁的张参忠从自己的家乡、" 木雕之乡 " 浙江东阳带来一身技艺,并在此后的时间里,将其与徽州木雕及庐州传统木雕技艺融合,成功恢复起业已中断的庐州木雕。

合肥旧称庐州,自古人文荟萃。与历史久远、声名在外的徽州木雕相比,庐州木雕以构图谨严、造型写实,同样自成一家。只是在 " 文革 " 之后,庐州木雕日渐凋零,很长时间都没有恢复起来。改革开放后,受文化复兴与旅游开放的时风所及,市政府大举投资合肥工艺美术厂,将其建成一座堪称对外开放窗口的花园式工厂。150 多人的工艺美术厂里,设有竹雕、发绣、湘绣、机绣、火笔画、国画、戏服诸多艺术工种,庐州木雕正是其中有待恢复的一个门类。

在偶然的机缘下,合肥工艺美术厂联系上了张参忠。带着《七仙女下凡》《寿星》《三打白骨精》三幅木雕作品,经过短暂的试用,张参忠担任起合肥工艺美术厂木雕车间主任,同时他举家搬迁,正式在合肥安家。

在当时的合肥,木雕是一项罕见的技艺,基本上是处于空白状态。张参忠在合肥工艺美术厂,主要做一些旅游纪念品,其他时间就带学徒,培养雕刻人才。在张参忠和徒弟们的共同努力下,木雕在合肥逐渐兴起。1996 年,合肥工艺美术厂因企业改制,原有的一些工艺师傅都渐渐离开了,遗憾之余,张参忠开办了自己的参忠木雕厂,一方面将过去的徒弟聚集起来,利用原有渠道生产销售,一方面也腾出手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艺术品创作中。

在合肥工艺美术厂,张参忠做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从构图、设计到制作,全部由他一个人来完成。创作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八仙过海》,作品中人物衣袂飞舞,呼之欲出。另一幅《麻姑献寿》,也是他在那一时期的代表作。1989 年,张参忠带着这幅作品,随安徽艺术代表团到日本久留米参展交流,第一次把庐州木雕带出国门。后来离开工艺美术厂,他继续做出了不少佳作。让张参忠引以为豪的作品《红楼梦 · 元春省亲》,从最初设计草图,到一点一点地刻画人物,以及最后按照比例精确到每一个花纹及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元春省亲》花费了他三年的时间。而为了做好这件作品,他还认真研读了《红楼梦》,对这个片段当中每个人物的细节都进行了研究,以求雕刻出来的人物不呆板而富有特色。

在合肥工作生活 30 多年来,张参忠更多地还是将安徽本土文化中的元素融入了他的木雕。他创作的《包公墓碑廊组雕》,将合肥名人包拯的历史故事用木雕艺术的形式再现,永久珍藏于合肥包公园内。在银河公园,人们会看到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木雕,而这个木雕作品就是出于张参忠之手。张参忠将自己对这个城市的热爱以木雕的形式表达出来。

雕刻木雕的每一刀都需要前期的努力,这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勤学苦练造就的,张参忠对待自己的人生就像对待一件木雕作品一样,他愿意付出热爱和耐心去细细雕琢。

庐州木雕还有一位传承人徐明安,他的工作室位于肥西三河古镇,是一间 200 多平米的毛坯厂房。一进门,干燥的木头味扑面而来,水泥地上散落着层层木屑。屋内的案子(桌)上,摆放着榔头、钢尺、圆凿等雕刻工具。另一头,一块长一米、宽一尺的暗红色木块表面,一件 " 三仙戏童子 " 的木雕初步成型。

今年 51 岁的徐明安是肥西三河人,他自 13 岁起学艺,跟着祖父雕花,此后二十多年,凭着 " 靠手艺混饭吃 " 的想法,他走南闯北,见证着传统手工艺的兴衰。

10 年前,大城市的机械化逐步代替手工制作,徐明安的思想也从 " 为别人打工 " 转变到 " 将手艺传承 "。他带着眷恋回到三河,接手古祠堂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当时正赶上 2008 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展示和相关文化活动,将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的话题推到公众视野。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文化热只增不减,修复古建筑、重新开发景区资源的议案屡屡被提起。徐明安心想,是时候更上一层楼了。他带着弟弟和小叔等 10 人成立了徐明安木雕工作室,并宣布,不再接受家具等小物件的木雕,以修复、重建古祠堂古建筑为主。

" 徽派古建筑散落在安徽各地,光是肥东县的古祠堂就有 100 多个,这是能干一辈子的活儿。" 徐明安每年承接一两个祠堂的修复工作,再配合政府建几处景观,他心满意足。

2014 年,肥东县梁氏祠堂一位 75 岁的长者找到三河来,称梁氏 5 万多后代凑了一千万,就想找个人把建于乾隆甲子年间的祠堂修成记忆中的模样," 我要纯手工的东西,不然可不给一分钱。" 对于这个艰巨的任务,徐明安承接了下来,他了解了这所五开间三进祠堂的尺寸后,精细安排每一个木块的榫卯结构。为了尽可能贴近原貌,他还闭门半个月,给大门左右两侧的房梁上刻了一对木狮。

长者验收时,看到这对有着狗尾的狮子,激动地拉着徐明安说," 咱们徽派木雕的狮子都是以狗为原型,很难雕得像,你这是古董啊。" 徐明安心里暗自庆幸,三十年间没丢过手艺,顿悟修炼技能的秘诀在做事的过程中。

" 如果你想象端午节舞龙的画面,用心体会、感受这条龙的律动,你能掌握手中的线从起点到收,这中间轨迹、力度的变化,流畅且一气呵成,它肯定就灵动了,这个过程多美妙。" 徐明安话音刚落,下意识地拿起毛笔在木板上画起了龙。

修复祠堂的过程中,他终于理解了祖父时常念叨的 " 传承 "。" 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和自己的手艺融到里头去,在前人的基础上,留下一点新的痕迹,这样才不枉在世上走一遭。" 他准备再干十年二十年,直到握不住笔为止," 我这辈子,就做木雕了。"

失传百年技 如今焕新生

很多人都用过宣纸,但却不知,合肥有一种比宣纸更精美,更实用、耐用,赋有更高文化内涵的 " 老字号 " 手工艺纸笺——粉蜡笺。粉蜡笺源自唐代,是一种制作工艺复杂、精美绝伦的手工纸笺。这一制作工艺在清代达到顶峰,到了清朝末年却失传百年,直至上世纪 90 年代末,这一绝技在合肥巢湖市 " 复活 "。

粉蜡笺是曾被替代为书写圣旨的纸笺。它巧妙地融合了吸水的 " 粉 " 和防水的 " 蜡 ",使其既不失去易书易画的宣纸特点,又能保留平滑细密而丝毫不减光泽,可历经百年仍坚韧如新。当金银粉在纸上绘成各种秀丽图案后,为粉蜡笺增添了典雅气质和品位。它制作工艺复杂,造价昂贵,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这种 " 加工纸笺 " 自面市后,一度成了皇室和士大夫文人专用的纸笺。

20 世纪 80 年代,巢湖市黄麓镇的刘锡宏与他人合作,曾组建合肥汉韵堂工艺厂,致力于纸笺的研究与加工生产。1992 年,又成立了合肥掇英轩文房用品研究所。不久,刘锡宏便将研究所迁回原籍黄麓镇。

刘锡宏之子刘靖,自幼深受家庭熏陶,在上中学时,就常常学习纸笺的加工方法。1996 年,在外打拼的刘靖返回老家黄麓镇,潜心于研究纸笺加工技艺。

其间,他多次到北京荣宝斋、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泾县宣纸博物馆等地,寻找历史实物纸样和相关文献资料,并在碳酸钙、白土、滑石粉、蒙脱土等几十种辅料中,寻找并遴选适合纸笺的加工材料。经过数百次的探索,到 1997 年,终于使失传达百余年的 " 手绘描金粉蜡笺 " 加工技艺得到重现。其后,又经历了两年的技艺完善,才批量生产出手绘描金粉蜡笺。

1999 年,刘靖同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共同复原了明代 " 造金银印花笺 " 的技艺。随后,又相继恢复与发展了泥金笺、泥银笺、朱砂笺、绢本宣、流沙笺、刻画笺、透光笺、羊脑笺等一系列传统纸笺加工技艺。

北京荣宝斋对 " 掇英轩 " 的手绘描金粉蜡笺评价很高,曾夸赞粉蜡笺 " 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其制作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可代表中国传统手工制纸之最高技艺。"2005 年,粉蜡笺制作技艺被载入中科院 " 九五 " 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造纸与印刷〉》中。2008 年 6 月 14 日," 纸笺加工技艺 "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手撕书法 " 传承人孔明惠

○ " 手撕书法 " 技艺被誉为 " 中华一绝 "

○纸笺加工制作工艺精细

粉蜡笺主要工序是宣纸经过染色、拖粉、加蜡、亚光,再施以泥金、泥银,用金银粉勾描出各种吉祥图案,一笔笔细描细画加工出来。其中真金手绘描金粉蜡笺对联,描金工艺极为细致,制成的纸笺十分精美华丽。而粉蜡笺的贵贱,就在于描金用的金粉是否是真金。这些 " 纸笺 " 不仅具有很好的实用功能,其本身也是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为传承和发展纸笺的加工技艺,从 2007 年起,刘靖每年都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为本科生开设纸品加工课。他讲授的课程深入浅出,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很受学生欢迎,旁听的人也很多,甚至还常有日本、韩国等国的留学生。

2017 年,刘靖筹划已久的 " 掇英轩纸笺加工技艺传承基地 " 开建,除了研发、展览之外,技艺传习将成为基地的重要功能。掇英轩纸笺的加工技艺传承基地建设目标是在纸笺生产能力、产值、科研及创新能力中争创全国一流,打造全国首个纸笺博物馆,将传统 " 非遗 " 老字号文化发扬光大。

手可撕书法 中华又一绝

说起书法作品,大家不足为奇,可若看到了 " 手撕书法 ",却能令人大开眼界。" 手撕书法 " 是合肥的 " 老字号 " 非遗绝技,由庐江人孔明惠于 2000 年独创,被中外友人和业内人士誉为 " 中华一绝 "。

白山镇是庐江县一座颇具文化特色的古镇,当地居民对书法情有独钟,不少人从小就习字。孔明惠的祖父、父亲都是农民,练习书法是农忙之余的最大爱好。耳濡目染,孔明惠爱上了书法,七八岁便练习写毛笔字,行、楷、草、篆、隶均有涉猎,一练就是 30 年。

有一天,孔明惠在电视中看到嘉宾表演纸撕动物图像,一张白纸在表演者手中很快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公鸡。孔明惠深受启发,他想,书画同源,别人用纸撕画,我为什么不用纸撕书法呢?随即他拿了一张白纸来尝试,从此一发不可收。渐渐的,他的技艺愈发娴熟,以往撕一个字需要一两分钟,现在仅需几十秒甚至十几秒。以往他现场表演只撕熟悉的字,现在只要报上字来,即使以前没见过、写过、撕过,也一样能快速地撕出来。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为成千上万的观众现场表演手撕书法,不少外宾也来索字。孔明惠记得,当时有一位法国人现场写了一行法语,虽然认不得、读不出,但根据字形,孔明惠很快地将这行字撕出来送给外宾,引来一阵喝彩。最初手撕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这个爱好让他拿了不少奖,其 80 余幅作品被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外国友人收藏。

孔明惠说起他的绝活,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手撕书法作为一项市级非遗项目,他是传承人,更是创始人。经过多年的练习,不论报纸、挂历、彩纸,孔明惠都可以以手代笔,信手撕出,却成佳作。俗话说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用来形容他炉火纯青的手撕书法技艺,十分贴切。

手撕书法对创作者的书法功底有极高的要求,创作前,要先谋划好字的结构、笔法、章法与整体气韵等诸多因素,做到胸有成竹,意在手先,做到心中有字,思之于脑、运之于纸、成之于手。根据纸张的质地和裂痕,来确定字体笔画的走向和形态,善于表现多层次的画面感、光影效果及行笔起伏,线条性、装饰性与写意性恣意挥洒,大胆创造、随心所欲又章法有道、行云流水。

30 年的书法功课为孔明惠的撕字艺术打下坚实基础,开始手撕书法之后,他练字的习惯不仅没丢,反而更努力,朝临碑帖,暮练手撕。凭着扎实的书法功底和良好的手感,他的作品越来越多。如今,孔明惠又参照篆刻、雕刻等技艺,能熟练地撕出朱文、白文与朱、白文结合的书法作品,并已练就 " 一招鲜 " 和蒙眼手撕等绝技。从而达到手、眼、脑并用,精、气、神统一之境界。

为推广手撕书法这项艺术,他自愿担任当地明德小学的课外辅导员,免费定期为学生们教授书法课和手撕书法技艺。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举办义务培训班,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和书法爱好者,争取让手撕书法这门独特的技艺发扬光大。

通讯员 王进雨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秦鸣(图片均为资料图)





上一篇:深晚领读|《口述历史在中国(第二辑)》:探讨口述史学中的跨学科理论 ...
下一篇:深晚报道|深圳义工给杨猛和吴琼送去关怀“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小黑屋|手机版|Hlshell Inc. ( 豫ICP备16002110号-5 )

GMT+8, 2024-5-17 13:43 , Processed in 0.162252 second(s), 47 queries .

HLShell有权修改版权声明内容,如有任何爭議,HLShell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