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社区

黑狼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查看: 250|回复: 0

深晚领读|黄河故道滋养的力量——耿雪凌长篇小说《石榴花开》几点读后 ...

[复制链接]

418

主题

418

帖子

0

现金

黑狼菜鸟

Rank: 1

积分
32
发表于 2019-5-6 12: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不容置疑,山东单县女作家耿雪凌长篇小说《石榴花开》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时间跨度很长,把几代人的命运融进时代发展中,反映了黄河故道沿岸尤其是单县这一带鲁西南地区百姓的生活变迁。

我从媒体人的角度,粗略总结了几条阅读体会。

一、小说引子游走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为整部小说定下一个重要的基调。

小说的引子即代序,以 " 我 " 的口吻,清晰地交待了整个故事脉络,让读者在开篇时,对这个时间跨度长达上百年的小说以及众多交错的人物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因了这个序,它模糊了作品非虚构和虚构的限界,像实实在在发生在黄河故道一个大家族的故事。作者的 " 我 ",与小说中的 " 我 ",时常互入。

比如,年迈的姥姥石榴到九十岁时,耳聪目明地对孙女说,你写吧。此时的 " 我 ",既是石榴的孙女,是小说中的第三代人物;也是作者的 " 我 ",一个叙述者。而 " 我 " 写出来的章节,也在当下一些杂志上获奖,如《湖南文学》2016 年第 7 期。这种处理会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乱感,虚实互映,真假难辨。

" 我 " 究竟是谁?" 我 " 既是写作者,同时也是这个人物族谱里边的一个。既是叙述者,又是亲历者,还是旁观者,同时又是见证者,此外,还是一个评判者。

这种开头,会让人有一种代入感,置身于一种现实的真实,然后不由自主地跟着走向历史。

正是这种基调,回答了 " 小说是真的吗 " 的疑惑。虚构与非虚构的模糊限界,本身就是一种文体。也因此,小说中各种 " 我 " 的相互转换,行文节奏的把握,情绪分寸的把控,实则是一种考验,在叙事上颇有一定的难度。

二、用说书这种简单的叙述手法,四两拨千斤地支撑起近百年的家族架构。

按说有这样的时间跨度,有这么庞杂的人物关系,这么沉重的四代人的生命历程,是一部像《百年孤独》、像《白鹿原》一样的宏大叙事,要采取什么样的架构去支撑,去展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者巧妙地以退为进,以最普通的说书人的口吻,闲闲道来。每一小节有一个标题,并且开头第一句话都特别抓人,它像是一个新闻点,预先告诉读者,接下来讲的是什么。比如 " 小麦嫁了又嫁了 "" 我男人死了 "" 麦芽又嫁了个傻子 " 诸如此类,质朴得不得了。在这样标题式的引领下,人物各自的千头万绪,各自的酸甜苦辣,各自的不可言说,各自几十年的路,便纵横交错起来。

作者就这么一小节一小节地串起近一个世纪几十号人物的关联。这些关联里边,有历史的各个节点,如抗战、解放、土改、文革,直至改革开放 …… 时代的特征符号像站在远处的背景墙,呼啸而过。而每一节的人物和故事,都沉甸甸得足以自己独立成一个短篇或中篇。它们是如此有营养,以至于整部小说像一颗成熟的大石榴,拨开皮,里边的籽,一粒粒饱满有份量。

跟随着作者的讲述,历史的断裂与连接,就清晰又自然地浮现开来。一个时代接一个时代。人在其中慢慢长大、老去,一代复一代。

作者写到石榴管他们家十几个孩子," 每个小人儿手里一手拿碗一手掂砖,碗用来盛饭,砖用来当板凳坐,也用来搁碗。推抢谁挨罚。罚站墙根,罚饿饭。罚挨烧火棍。石榴不懂管理科学,但她用简简单单的办法把一个家管理得井井有条,把一大窝孩子管理得服服帖帖。"

而我想作者就是用这么一种最接地气的方式,以说书人的口吻,在 19 万字不算大的体量里边,把宏大叙事囊括了进去,然后把这样一个家族故事 " 管理 " 得井井有条,服服帖帖。很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是一种聪明的取巧的处理方式。

三、女性作者写女性故事,在柔性的外表下却蕴藏很 man 的刚性。笔下展现的是一种豪气干云,一种波澜壮阔,一种荡气回肠。

以家族命运变迁来反映现实的小说很多。但这本小说吸引我的,却是一股阔大的精气神。里边鲜活的角色都是女性,如石榴、小麦、麦芽、到 " 我 ",她们都是活活泼泼,不易被打倒的人。

小说从 1938 年写起,正是以 1937 年日本侵华做为背景拉开序幕。当时黄河决口,河水淹没了村庄,石榴的母亲和哥哥们便在大水中丧生。离乡背井,象征了人生的某种飘泊。黄河故道不管是自然决口还是人为改道,历史上一直有迁徙的行为,沿岸的住民已习惯了这种漂泊的约定俗成、天经地义,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单县,已不是历史上单县,而是一座新的县城。但,什么是故乡,反而成了一个飘渺的名词。所以,石榴后来回过一次家乡水门镇,哭得悲悲戚戚,在老屋前烧了钱纸,到老再也没有回去过。作者的笔下不自觉地弥漫着一种情愫,沿岸住民在一次次迁徙复迁徙中对故乡有一种告别式的回望。是的,生活还要前行,生活必须继续,故乡已成了一种记忆。

小说的关键人物是石榴,作者用了很多篇幅着墨,她 14 岁结婚,35 岁守寡,生了 19 个子女,养活了 18 个。她自己活到 101 岁,见证了一个世纪。

小麦、大麦是石榴的女儿,是次主角。姐妹俩与同一个男人三角恋,有着各种交织不清。到了第三代,也就是写作者 " 我 " 和麦芽,又是各种缠绕的故事。

比如麦芽的弟弟麦粒杀了猪,想着过年给姐姐和刚出狱的姐夫送去,结果隔着窗户被喝醉酒醋意大发的姐夫误以为媳妇的野汉子一枪打死,姐夫也因此偿命。这种惨烈,在小说中不断涌现。

又比如,麦粒百天祭日,麦芽送完钱纸,归途筋疲力尽时碰到 " 我 " 的老公,坐上车后却发生了车祸," 我 " 的老公因此毙命,麦芽重伤。" 我 " 于是痛苦不堪,这份痛不仅在于失去了丈夫,还有亲人的背叛。

这里边有人性的真实与不堪,有命运的无奈和反讽,有各种巧合和决绝,暗喻着人生的偶然和必然。但再怎么荒诞和悲惨,也始终没有打垮这些黄河故道边坚韧的女性。

石榴一直活到 101 岁,终老时与孙女聊天,还能 " 嗄嗄的笑声把满地的阳光摇曳成一地碎银子 ",战乱、水灾、蝗灾、旱灾、饥荒,都不能阻挡她矮小的身躯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 我 " 后来在学校出了事,倾家荡产。麦芽变卖家产,替 " 我 " 还了六万块钱。姐妹俩也从此于心里彻底和解。" 我 " 开始站了起来,与麦芽一起办了马家寨第一个私立幼儿园,并有了百亩石榴园。这里边,一些语言很真实,比如," 是你自己把日子过瞎的,怨不着别人 ";还有结尾处,作者写到," 人,活着,就得有精神。"

很平实的话,没有血泪控诉,没有任何指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黄河故道边一直以来百姓的普通日常,像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自强不息的处世态度,也可以理解为贯穿全书的女性意识的一种强烈表达。

所以,整部作品很接地气,语言不炫技,也因其本色,反而显出黄河故道滋养的力量。

《石榴花开》

耿雪凌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9 年 4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上一篇:新华时评:依法严惩暴力分子维护香港繁荣稳定
下一篇:49.05万乘次!地铁2号线全线贯通当日人气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小黑屋|手机版|Hlshell Inc. ( 豫ICP备16002110号-5 )

GMT+8, 2024-5-16 19:44 , Processed in 0.168251 second(s), 44 queries .

HLShell有权修改版权声明内容,如有任何爭議,HLShell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